只只“白鸽”绽枝头
28 2025-04-05 13:17:57
沁激动地说,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和他们分享我的幸福。
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日渐枯竭,大部分临床常用中药采用人工种植。下一步,应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数字科技赋能,引导推动更多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参与中医药研发。
中药材质量是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不久前在河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助于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对于丸散膏丹之类的传统中药,以往药理机制难分辨、制药过程较粗略。
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2万个、八成以上县级区域已设置县级中医医院、八成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馆……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的数字化与智能控制,有助于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身体力行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到博物馆文创频上热搜、民俗文化游不断升温,国宝、文物、非遗走进国人生活,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全社会提供丰沛历史文化滋养。历史定格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瞬间——2023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一路向北,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固本开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北京中轴线,恢弘大气,贯通南北,正是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工字形建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观如凌空藏宝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硕大篆书史字悬于其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座北京文化新地标比邻左右、呈鼎足之势。
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统筹发展与安全,彰显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一起座谈。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文艺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唱响时代主旋律。
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
胸怀天下,铺就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深厚的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绘就古老大国走向复兴的雄浑底色,也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理念要求,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图景变为现实。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1年6月22日摄)。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数字化赋能,演绎文化生活新精彩。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回望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西安大雁塔及慈恩寺(2023年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提振民族精气神。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资政治国,将中华文化的智慧融会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胸怀。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